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1-29 15:04:39 您是第0位浏览者
取嚏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吴师机)认为:“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汗为第一捷法。”嚏法的基本作用是“嚏法,开也,在上在表者也,可以宣发阴阳之气也”,“嚏法,达之、发之、泄之,可以解木、火、金之郁”,“嚏法,泄肺者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亦宽,即吐法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纳鼻而传十二经”,“嚏可以散表……嚏亦可和里”,不仅“凡欲升者,皆可以嚏法升之”,而且亦可“上取而治下”。
自然状态下,打喷嚏是正气祛邪外出的反应。《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把喷嚏形象地比作雷声,说:“盖喷嚏者,雷声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盖阳和则嚏。”《灵枢?口问》也说:“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总之,喷嚏是由于阳气的作用;首先是心阳的宣通,其前提是“阳气和利”。所以,喷嚏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自然表现,也是阴阳自和的必然趋势,也是人体战胜疾病的征兆。
通过认为的方法刺激打喷嚏,也能起到振奋正气,祛邪外出的作用。金元名医张子和指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他提出的“汗、吐、下”三法,就是给邪以不同的出路,从而治愈了许多疑难怪症。这三种方法,实际上都能够起到打通人体排毒管道、使毒素外排、恢复健康的作用。
中里巴人也分析了取嚏法的疗病机理,认为“外感病得嚏,是阳气奋起抗邪,驱邪外出,是自卫的反应,甚至可不药而愈;内伤久病得嚏,则是阳气来复,得以宣布,病有转机而向愈之势。二者都是在人体阴阳自和的情形下才可能出现。”
他还说,“打喷嚏是把人体免疫系统激发起来的方法。免疫系统是人的本能,如果平常经常刺激一下它,让它调动起来,就是我们的保护神。打了几个喷嚏,激发免疫系统,这时风寒就进不来,人就已经被激活了。所以每天都需要多打几个喷嚏。尤其常在空调房呆的,本身体内寒气挺重的,或者怕冷怕风、手脚冰凉的人。”
《王孟英医案?卷二》载一医案:张雨农司马因病重,谈及其体气羸疲情形,“孟英忽曰:公其久不作嚏乎?司马曰:诚然,有年矣。此何故也?孟英曰:是阳气之不宣布也。古惟仲景论及之,然未立治法。今拟鄙方奉赠,博公一嚏如何?……遂以高丽人参、干姜、五味、石菖蒲、酒炒薤白、半夏、陈皮、紫菀、桔梗、甘草为剂,煎服后,驾舆以行。未及三十里,即得嚏。”
其所用的方药大多具有温中补虚的功效,能够振奋心阳,温中散寒,宣肺化痰以开窍,因此取得了“博公一嚏”的疗效。
取嚏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简要概述
取嚏疗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取嚏疗法方法分类
临床上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1.抹入取嚏法
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此类所用药刺激性较强。
2.吹鼻取嚏法
将所用药物研细末,用药前令患者含1口清水(令患者屏气也可),取0.3克左右药未置于细管一端(细竹管、细纸管均可),吹入鼻腔取嚏。若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鼻腔取嚏更佳。
3.探鼻取嚏法
以纸捻、灯蕊、鸡或鸭之羽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刺入鼻内取嚏。
4.滴鼻取嚏法
取药液适量(包括将丸药化为液体),滴入鼻内,予以刺激取嚏。
5.塞鼻取嚏法
取所用的药物研细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
取嚏次数及刺激鼻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用于证候较缓者,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所用药物等而定,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取嚏的部位,如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一般是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卒中、痰厥等急证属脱证者禁用,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所致昏厥者不宜用,体虚及孕妇者慎用。
二、注意事项
1.取嚏疗法为祛邪之法,终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耗伤正气。
2.用此法后如有不良反应,要改用其他疗法。
3.运用本法,要根据病情,及时配合其他疗法,特别是急性疾患尤应注意。
下一篇:关节炎自疗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