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糖 > 健康头条 > 慢病防治

春节过后心血管门诊量为啥会爆增?注意,这三类人节后应做“护心”检查!

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3-01 10:57:36    您是第0位浏览者

春节期间,或亲友相聚,欢庆宴饮;或外出旅游,遍尝美食。高盐、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过量摄入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不健康因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春节过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节后仍是发病高危期。

春节过后,心血管门诊扎堆看病

“每逢佳节胖三斤”,有时也会“每逢佳节病三天”。春节过后,很多年轻人都回城上班了,但留下来的老年人却不能“消停”。近期,不少地方医院的心内科门诊迎来就诊小高峰,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就诊患者较节前明显增加,甚至病房满员、一床难求。

1、过度劳累

现在的中国家庭,大多属于“候鸟”家庭,子女平时在外地或城里工作,家里只有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只有在春节时全家人才能团聚。老人们看到儿孙们回家心里自然乐呵,于是不顾身上的慢性病忙前忙后,准备过年美食。加上走亲访友的活动比较频繁,睡眠时间不足,容易造成疲劳以及情绪不稳定。进而加重心血管病情。

2、高脂饮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春节期间的美食一定要丰盛,大鱼大肉少不了。饮食太过油腻,导致血管堵塞加剧,血压升高。

3、忍着不就医

很多老一辈人认为,春节期间去医院看病不吉利,能忍着就忍着,能吃药就不打针。春节期间的病人推迟就诊,也使得节后心血管门诊迎来小高峰。

4、冷暖空气交替

春节过后,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气温波动明显,血管易受冷暖刺激,血压不稳定,进而加重心血管病情。

春节过后,这三类人需做心脏检查

对于那些心血管病前期的人来说,由于春节期间活动太多,各项应酬,不少人出现了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肠胃不适,甚至头晕恶心等症状。春节之后,除了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以外,最好去做做筛查。

1、40岁以上的中年人

40岁以后,身体出现疾病的比例会较年轻时明显提高。这个年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族,事业负担都比较重,也是人生压力最大的阶段,一不注意就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

2、春节应酬多的人

春节前后应酬较多的人群如老板、销售业务员、单位领导等,这类人往往饮食大鱼大肉、烟酒过度、压力过大,容易得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3、平时吃肉多运动少的人

平时少运动又喜欢吃肉的人群不少上班族几乎整天坐办公室,缺少运动,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如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少,这些都会扰乱人体正常的代谢,导致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骨质疏松等病症。

预防心血管病 注意这五点

1、保证睡眠

如果经常在白天感到昏昏欲睡,说明你的心脏状态不太好。成年人如果平均每晚多睡一个小时,会使他们冠状动脉硬化的可能性降低33%。即使稍微睡眠不足,人体也会释放出一种压力激素,使动脉血管收缩和引发炎症。

2、经常运动

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不要坐着,出去散散步,平衡一下良好的心态,舒缓一下不平的情绪。

3、清淡饮食

多食用蔬菜、水果,且食量不宜过多。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4、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以每日酒精量不过15克为限。不吸烟者,心脏病预防要避免受二手烟污染,防止烟以外的各种污染(白色污染,尾气污染,环境激素和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十分重要。

5、避免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专家指出,现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论是否有基础病变,都应该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和急性发作。

来源:搜狐



此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大家说

0.0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