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4-10-16 11:16:4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火是人体的生机
由于上火会给人带来不适,人们对人体内的火认识可能会片面,认为“火”都是有害的,其实不然,火在人体内其实是生机的基础。张景岳《类经附翼》中记载:“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这里所说的“阳气”,即是“火气”,世界万物可以因为有阳气而生,因为缺少阳气而导致枯竭死亡。
有火力的血才是活血
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的推动者,相对来说气比血要重要一些,因为人的生命运动全部依赖于气,失血但气还在的话,虽然危险但不至于危及生命,得到及时救助的话,会有一线生机,血以后会慢慢地再长回来。而如果是气脱了,即使是血完好无损,也难有生机存在。所以,气对生命非常重要。而我们常说的人体内的火力,就是指人体内的“阳气”,也可以这么说,有火力的血才是活血,没火力的血是死血。
阳气足才能寿命长
阳气与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就是说,阳气对人体来说,就像太阳对于大自然一样重要,一旦人体阳气受损,寿命也会受损。
中医养生尤为重视阳气,即火力,特别是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对人体内的“火气”研究最为透彻,也算是创建上火理论的第一人。他甚至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像太阳总比月亮大一样,也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哪怕是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阳气也总是多于阴气一些,因此,人体总是处于一种微上火的状态。这没什么担心的,只要火力不过大就行。
由于人体时常处于运动状态,需要火气的支撑,很容易导致火气被消耗得越来越少,从而让微微上火的人体变成阴虚的状态。如果火被耗尽,生命就会终结,身体就会变凉变僵硬,这就是元阳耗尽、油尽灯枯的缘故。所以,如果要长寿,就要保持最充足的阳气与火力。
上火就是正气变成了毒气
火气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之源,在正常状态下常常是阳多阴少,阳气对人体来说可以称之为正气,但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当自然界阳气生发或者自身调节功能失常时,可能会导致阳气过多过盛,从而使人体各器官系统里的火力过大,会让正气变成了毒气,引起上火,最终会损害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中医中所说的五脏六腑并非西医所指的单纯的某个脏器,比如中医说的心,除了西医所说的心脏、血液循环外,还包括思维神经系统;中医所说的脾,不仅包括制造淋巴细胞、长在胃下面的那个长条儿的器官,还含有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中医所说的肺,包括整个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甚至皮肤的功能也被算在内;中医所说的肝,包括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的功能;中医所说的肾,不仅包括整个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甚至能量代谢的综合功能也被涵盖在内。
人体内的阳气被分配在各个功能系统中,故而中医中会经常出现“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名词,正常情况下,这些阳气维护着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过,一旦火气过盛,就会引起“上火”,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比如全身燥热、心绪不宁、眼睛红肿疼痛、长痘痘、口腔溃疡、嘴上起泡等,因此,在人体内维持火气的冲和状态非常重要。
火是怎么吃出来的
多吃肉易致上火
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热量和脂肪,过多食用肉食,容易使热量和脂肪超出人体需要,从而使脂肪大量堆积在人体内,不仅导致身材肥胖,而且还容易上火。有些人认为食用瘦肉便可避免机体上火,其实不然,因为瘦肉中脂肪含量高达20%,吃多了同样会引起上火。但是到了50岁以后,人体内的阳气和火逐渐衰弱,适当多吃些肉,一般不易再导致上火。
多吃软、香、酥的食物易致上火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疽”,意思是说多吃甜腻、精细、油多的食物易致皮肤生疮疔。而软、香、酥的食物即属“膏粱厚味”,这类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糖,是导致上火的原因之一。
浓牛奶是上火的不可忽视的元凶之一
浓牛奶在为人体提供丰富营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儿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大,因为幼儿的肠道比较娇嫩,且浓牛奶的渗透压比清水高,进入肠道后会吸收肠黏膜里的水分,使肠道内的水分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腹泻,进而影响到肠壁的血液循环,致使肠壁缺血而上火。
饼干比馒头、面包更易导致上火
饼干比较干,多吃易上火。饼干由于太干而吸收胃肠黏膜中的水分,从而使胃肠黏膜中的水分减少,最终导致上火,而馒头和面包中相对含有一些水分,吸收胃肠黏膜中的水分会相应减少,易致上火的程度要明显低于饼干。
不同烹饪手法会影响上火的程度
比如花生,在炒制和油炸的过程中会失去水分,失去水分的花生在进入消化道的过程中会吸收消化道黏膜里的水分。生花生本身含有一定的水分,煮出来的花生所含水分比生花生还要高,因此不仅不会吸收消化道黏膜里的水分,反而还会增加体内的水分。所以,煮出来的花生不易导致上火。
脱水食物火性更大
脱水食物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将食物中的水分去除的食物,如干炸鱼、干姜、干辣椒等。就拿姜来说吧,一般老姜要比新鲜的、比较嫩的生姜辣,火也大,而干姜要比老姜更辣,更容易导致上火,因为干姜是经彻底晒干、脱水所制,食用后会把身体内的大量水分带走,而导致身体上火。从疾病食疗中即可证明其火力的不同,如果感冒了,可在即将熬好的药里放几片姜,喝过后可微微发汗,而干姜则可用于体寒导致的胃肠病上火,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尤其对虚寒所致的腹泻效果更佳。而比干姜还要热的食物则属炮姜,炮姜就是将干姜用热沙子烫到鼓起,且表面呈棕褐色。其热性可治疗更加寒冷的腹泻、便血,以及寒凉引起的胃肠道上火。而对于正常人来说,则不宜多食。
不良习惯会让火升起来
引起上火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很多人之所以会上火,却是由于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那么,容易引起上火的原因有哪些呢?
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如果睡眠不好,就会导致休息不好,从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失调,致使体内的阳气浮越,同时皮肤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从而出现上火的症状,比如长痘痘、眼睛痛等。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去火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的早上6点是人体恢复的最佳时机,可以让人体重要器官,比如肝脏、脾脏、肠胃等得到充分休养与调整,而且晚上10点也是最容易入睡的时间点。
一般睡眠不足所致的火气多是虚火,不是实火,如果要去火的话,最好不要一味地服用寒凉属性的清热解毒类药物或食物,否则可能会加重火气。
不良情绪或情绪失调
中医有“七情化火”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中,比如忧郁、愤怒、思虑等,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失调,从而容易出现上火症状,因此,平时应注意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尤其是都市白领,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压力也大,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应尽可能减少这种压力。
频繁抽烟,过度喝酒
很多人离不开烟酒,也不知道控制吸饮量,常常导致过度吸食,结果引发咽喉痛,这是烟酒所致的体内火盛的缘故,这类上火常常还会引发感冒,特别是当体内有“积火”时,如果遇到寒流,被冷风吹到,就会引起感冒,可以说,内火是人体发生感冒的基础,外寒是感冒产生的诱因。因此,防治此种上火兼感冒病症需要内清火毒、外驱风寒。
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
繁忙的工作,不仅会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而且还会应工作压力大,而导致情绪紧张、失眠,由于不良情志会化火、失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所以这种状态也是引起身体上火的因素之一,应尽量放慢生活的节奏,或参加娱乐活动,工作要学会规划,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不要对自己要求过于完美与苛刻,学会放松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不上火才能少生病
正常的人体之火是指元阳,中医所说的“上火”中的火,多是指“贼火”,又被称之为“元气之贼”,李东垣《脾胃论》:“相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意思是说,相火即贼火,和人体赖以生存的元气势不两立,如果贼火大的话,就会耗散人体内的元气,如果元气旺的话,就能控制住贼火,避免人体受贼火所害。可见只要能控制住贼火,一般就能够保证人体不生病。
从文字上来看,“病”字也与上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病”字下的“丙”字,在天干中和“火”、“心”相对应,可见在古代人眼中,“上火”是诱发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如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所认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大于“阴”才是人体最理想的生理状态,但世间万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人体一直处在新陈代谢的状态,阴阳之气也会随身体代谢不断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发生阳过于强大的情况,这也就为“上火”提供了可能。
因此,如何将“阳”“气”调节到只温煦生命而不耗竭生命的水平上,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营造不上火体质的关键。这就是控制住“贼火”。
不可过度去火
很多人被上火折磨怕了,去火成为一种习惯,哪怕身体没有“上火”,为了提早预防,也不断地吃清热解毒的保健品或食物,结果反而把身体吃出毛病了,火起不来了,但身体其他虚寒症状接踵而至,这都是过度去火的结果。
特别是夏天,烈日炎炎,酷暑似火,感觉身体里的“火”全身乱窜,各种上火症状也不断出现,比如便秘、口腔溃疡、失眠、长痘为了降“火”,各种去火凉茶、绿豆汤、五花茶等一天到晚地喝,随时随地不遗余力地降火,这样降火并不科学,而且那些去火茶汤未必适合每一个人,有些人喝了反而不利于健康。
另外,虚火还会导致性欲亢奋,所谓“虚火”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此时如果过度去火就是错误的行为,会降低身体机能,此时宜采用养阴清热的原则进行调理。可见,去火不仅不能过度,而且还要对症,才能达到理想的去火不伤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