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02-11 15:33:09 您是第0位浏览者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这句话是我们常常听家里老人说的,一辈辈传下来的。那么生活中真的像是这句谚语中描述的样子吗?
所谓“春捂”,是因为立春以后低温没有升高,昼夜温差大造成“温暖的假象”。冷风会在一早一晚的“偷袭”你的身体,所以一定要“捂着”。
那么捂的究竟是什么呢?
立春以后捂的是我们身体的“阳气”。《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从立春开始,阴气逐渐下降,阳气逐渐上升,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趋于上升,早晚温差变大。“一冷一暖”之间,对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是个考验,尤其过大温差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或加重。《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能养阳,又能收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接下来一整年的身体状态,也是由春天决定,我们一定要给身体“起个好头”!要把春天的这股生发之气,阳气为自己所用。
扶阳的重要性
扶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帮助、保护和调理阳气,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的意义。扶阳的核心思想是阳主阴从,即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气充盛则身体健康,阳气虚损则易生疾病。 扶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尤其在治疗外感病和阳虚证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治疗外感病方面,扶阳学说强调抓住疾病的早期,及时使用温阳、祛邪的方法来保护阳气,防止疾病发展。
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立春时节要特别的注意扶阳、提高人的正气,补气生阳。
立春节气过后,虽然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仍然较大。尤其最近几天,南北方气温相比年前都有所下降。老年人更应适当“春捂”,不要轻易脱下厚衣服,特别保护好膝盖、腰部等关节部位,避免寒气入侵。
生活中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扶阳”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梳对头对身体也是大妙用。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天气较好时,可以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缓和的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力。太极拳以掤[bīng]、捋、挤、按等动作,带动腰部和肾脏周围的气血运行,固肾强腰。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可刺激肾脏经络,增强肾功能。
听轻松欢快的音乐,比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可以缓解不良情绪,使气血通畅,也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也可进行食补。中医认为春季是阳气逐渐旺盛之时,饮食要注意平补和清补,需要选用温性食物进补,比如适量食用荞麦、薏苡仁、豆浆等食物。
养生应该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化,春季应顺春阳生发之气,调养心神,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而达到益寿延年,养生的目的。
下一篇:油吃多了真的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