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5-23 15:05:44 您是第0位浏览者
蚊媒传染病,是由病媒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也称裂骨热,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病毒感染较重的一型,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多数病人表现有皮疹,典型皮疹是红色海洋中的白色岛屿(红色充血基础上的白色皮岛),登革出血热可表现瘀点瘀斑。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伴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由于本病系由伊蚊传播,故流行与蚊虫的生长繁殖季节相关,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如果患者有流行地区居留史,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症状时,要注意登革热可能。因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通过避免蚊虫叮咬而预防感染尤为重要。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通过蚊虫传播导致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赛卡病毒感染疫情,目前美洲、欧洲多国均有该病报道。由于育龄妇女感染寨卡病毒后与小头畸形儿出现可能有一定关联,该病的防控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寨卡病毒病的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也可通过血源传播、性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乳汁、唾液和尿液也有传播的风险。中国伊蚊分布的省份有,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云南和西藏。
该病的潜伏期是3-12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表现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受损等改变。 目前,针对寨卡病毒病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由于症状相对较轻,通过休息、补液、支持疗法即可治愈。因可并发小头畸形儿,育龄妇女防范此病尤为重要,目前该病无疫苗,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尽量减少与蚊虫的接触。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经蚊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亚洲没有本地病例,我国2016年出现输入性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进入肝肾损伤期,病死率可高达20%~40%,本病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以及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以人-埃及伊蚊-人的循环方式传播,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
黄热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四期,即感染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无特异性, 缓解期,症状顿挫, 中毒期(肝肾损害期,出现肝肾损害,多脏器功能不全 ,甚至死亡, 恢复期,肝功恢复慢,部分死于心律失常。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预防黄热病的最佳方式是接种黄热病疫苗,只需接种1次,接种后10天内90%的接种者、接种后30天内99%的接种者血清黄热病中和抗体可达到保护性水平,保护力似乎可持续30-35年或更长。
蚊媒传染病还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罪魁祸首是蚊媒,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预防: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废旧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清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来源: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感染科 鲍中英)
下一篇: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有什么区别?